歡迎訪問名校網(wǎng)
名校網(wǎng)

篆書


篆書的寫法


篆書介紹

篆書,古漢字一種書體的名稱。有大篆、小篆之分。大篆本名籀文,起于周末,后來行使于秦國。小篆又名秦篆,指秦始皇帝統(tǒng)一文字所用的書體,漢代沿用。后世稱篆書,一般皆指小篆。

西周滅亡,平王東遷,秦處周之舊地,使用周的籀文,逐漸發(fā)展而具有秦的特色。戰(zhàn)國時期,七國文字異形,秦始皇帝削平六國,統(tǒng)一文字,采納李斯的奏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這時秦使用已久的籀文也在省改,李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文字多取《史籀篇》,而篆體卻不盡相同,后世稱為秦篆,又稱小篆,而把籀文稱為大篆。秦代小篆文字資料流傳下來的有泰山刻石、瑯邪刻石、嶧山刻石(見圖)、會稽刻石等,以及無數(shù)秦量、秦權(quán)、詔版。文字確已規(guī)范化,偏旁都有固定的形式和位置,形體豎長方,其空虛不足之處盡量用筆劃填滿,不顧象形、指事、會意等意義的體現(xiàn)。

許慎作《說文解字》,本意想說明中國文字的原始構(gòu)造,但是他見不到很早的文字資料,所以用小篆9353字作主要資料。小篆年代雖然不早,數(shù)量卻很大,是中國文字發(fā)展史上的洪流,是千百年不斷產(chǎn)生而匯集在一起的,解釋文義,編造字典自然應(yīng)當用此為根據(jù)?!墩f文》列出籀文200多字,古文500多字,作為重文,這是古代文字發(fā)展中由于某些原因而發(fā)生的,一般都是異體字,從分析字形探求文義看確乎不如小篆可信。

漢承秦制,文字方面也不例外,篆書仍舊是國家的標準書體。當時的高級文件沒流傳下來。而從皇帝玉璽、皇后玉璽、諸王金玉印、貨幣、虎符等鄭重的文物可以看到,其文字雖各有類名(如刻符、摹?。瑫w皆屬小篆。王莽時的貨幣和權(quán)衡度量銘文也用小篆,不過筆劃更加方正。許慎作《說文解字》目的是為了應(yīng)用,其子許沖說:“自周禮漢律皆當學六書貫通其意。”《說文》這書也就是因為有用所以一直流傳到今日。魏正始四年(243)刻三體石經(jīng),其中古文出自壁中經(jīng),隸書是已經(jīng)流行了400年的通俗字體,而小篆則是作為傳統(tǒng)的標準字體被重視而刻出。

“篆書”分字解釋


詞語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