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雖熱麥風(fēng)清,檐頭索索繰車鳴。

出自唐代王建的《田家行

男聲欣欣女顏悅,人家不怨言語別。

五月雖熱麥風(fēng)清,檐頭索索繰車鳴。

野蠶作繭人不取,葉間撲撲秋蛾生。

麥收上場絹在軸,的知輸?shù)霉偌易恪?/p>

不望入口復(fù)上身,且免向城賣黃犢。

回家衣食無厚薄,不見縣門身即樂。

王建 (約767年—約830年):字仲初,生于潁川(今河南許昌),唐朝詩人。其著作,《新唐書·藝文志》、《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等皆作10卷,《崇文總目》作2卷。

譯文注釋

譯文

  鄉(xiāng)間農(nóng)家歡欣鼓舞,喜樂自得,平日的愁怨一洗而空,連話語的音調(diào)也與平常不同。炎炎夏日,麥浪滾滾,夏糧豐收了。夏繭也豐收了,檐頭繰車索索作響,野蠶作繭無人收取,只得自生自滅。一派豐收之景,但麥打成糧,蠶繭織成絹絲,鄉(xiāng)民卻無法自己享受這些勞動成果,而不得不把糧、絹的大部分送給官家繳納賦稅。在這豐收的年景里,他們并不指望打下的糧食自己吃,織好的絹自己穿,只指望能免除到城里賣黃犢,以繳納官府的橫斂就行了。鄉(xiāng)民們說自家并不計較是否吃得好穿得好,認為只要不進縣衙門吃官司那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注釋

男聲欣欣女顏悅:此句運用了互文手法,不可解為只有男子才歡欣地喊叫,只有女子臉上才露出了笑容。其實無論男女,他們的聲音,他們的容顏,都顯露出喜樂自得的樣子。

檐頭:原指屋檐的邊沿,此處應(yīng)指屋檐下。繰車:即“繅車”,繅絲用的器具。

軸:此處指織絹的機軸。

黃犢:指小牛。

創(chuàng)作背景

中唐時變租庸調(diào)法為兩稅法,名義上是為了糾正租庸調(diào)法賦斂繁重之弊,唐德宗甚至還有“兩稅外輒率一錢以枉法論”的詔令,實則兩稅法興,而橫征暴斂仍繁,各種莫名其妙的奉進、宣索一次次強加在農(nóng)民身上。此詩就是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創(chuàng)作的。

王建名句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