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淹的詩詞(3首)

杜淹(?-628年),字執(zhí)禮,京兆杜陵(今陜西長安)人,唐朝宰相,隋河內(nèi)太守杜征之子。杜淹出身于京兆杜氏,早年曾在隋朝為官,擔任御史中丞,后效力于王世充,授為吏部尚書。投降唐朝后,被唐太宗引為天策府兵曹參軍,文學館學士。楊文干事件中受到牽連,被流放巂州。唐太宗繼位后,杜淹回朝,授御史大夫,封安吉郡公,后以吏部尚書之職參議朝政,成為宰相。貞觀二年(628年)病逝,追贈尚書右仆射,謚號為襄。
人物生平
早年經(jīng)歷
杜淹年輕時聰慧明辨,學識廣博,頗有美譽,與同鄉(xiāng)韋福嗣是莫逆之交。他對韋福嗣道:“皇帝喜歡任用隱士,蘇威便是在隱居是被征辟為美職?!币虼艘煌[居在太白山,其實是在沽名釣譽。隋文帝聽聞,極為憎惡,將二人流放江南。后來,杜淹返回鄉(xiāng)里,得到雍州司馬高孝基的舉薦,授為承奉郎,累遷至御史中丞。
歸附唐朝
武德二年(619年),杜淹成為王世充的太尉府官屬。四月,王世充建立鄭國,任命杜淹為吏部尚書,對他非常信任。當時,杜淹因與侄子杜如晦不睦,便在王世充面前進讒,致使杜如晦的兄長杜某(名不詳)被殺。杜如晦的弟弟杜楚客在鄭國為官,也遭到囚禁。
武德四年(621年),秦王李世民平定王世充,杜淹作為鄭國高官,被定為死罪。杜如晦以德報怨,向李世民求情,杜淹得以免死。后來,杜淹因久不升職,欲投靠太子李建成,被封德彝告知房玄齡。房玄齡知道杜淹擅長陰謀,害怕李建成得到他會對李世民不利,便舉薦杜淹為天策府兵曹參軍、文學館學士。
武德七年(624年),慶州刺史楊文干起兵叛亂,李建成與李世民的矛盾加劇。唐高祖認為杜淹未能勸導李世民,致使其兄弟失和,將他和東宮屬官王珪、韋挺一同流放巂州(今四川西昌)。李世民知道杜淹無罪,只是受到牽累而已,贈他黃金三百兩。
擔任宰相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繼位,是為唐太宗。杜淹被召回朝中,授為御史大夫,封安吉郡公,食實封四百戶。唐太宗知道杜淹熟知歷代典制,讓他主持東宮儀式簿領的裁訂工作。
貞觀元年(627年),杜淹被任命為吏部尚書,參議朝政,成為宰相。他前后舉薦四十余人,后都成為知名官員。當時,杜淹身兼二職,卻無清廉之譽,又和勛臣長孫無忌不和,因此受到輿論的非議。
病重去世
貞觀二年(628年),杜淹患病,唐太宗親自前去探望,并賞賜絹帛三百匹。同年十月,杜淹病逝,追贈尚書右仆射,謚號為襄。
杜淹的詩詞列表
-
唐代:杜淹
寒食東郊道,揚鞲競出籠。花冠初照日,芥羽正生風。
顧敵知心勇,先鳴覺氣雄。長翹頻掃陣,利爪屢通中。
飛毛遍綠野,灑血漬芳叢。雖然百戰(zhàn)勝,會自不論功。 -
唐代:杜淹
冠蓋游梁日,詩書問志年。佩蘭長坂上,攀桂小山前。
結交澹若水,履道直如弦。此歡終未極,于茲獨播遷。
赭衣登蜀道,白首別秦川。淚隨溝水逝,心逐曉旌懸。
去去逾千里,悠悠隔九天。郊野間長薄,城闕隱凝煙。
關門共月對,山路與云連。此時寸心里,難用尺書傳。 -
唐代:杜淹
伊呂深可慕,松喬定是虛。系風終不得,脫屣欲安如。
且珍紈素美,當與薜蘿疏。既逢楊得意,非復久閑居。
杜淹詩詞名句
詩詞推薦
- 方景賢宋景濂夜坐觀吳中雜詩遂及宣和博古圖為賦此元代:吳萊
- 春夜溫故六言二十首宋代:劉克莊
- 鷓鴣天 秋日黃山寫意:熊東遨
- 題幼安濯足圖元代:胡天游
- 偶成 其三宋代:夏竦
- 贈潘守愚思質(zhì)昆弟 其四清代:羅有高
- 隱居墓明代:顧璘
- 送周世寧還明代:韓邦靖
- 寄謝云安知軍王端屯田宋代:趙抃
- 洗竹宋代:劉敞
- 客舍寫懷呈王八丈侍郎五首 其四宋代:程俱
- 金城柳宋代:馬之純
- 送唐中丞開淘西湖夏日游泛因書示郡人唐代:朱慶馀
- 送劉道純宋代:黃庭堅
- 游思庵宋代:趙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