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元光的詩詞(49首)

陳元光

陳元光(657—711年),字廷炬,號龍湖。唐朝 河東道人[(一說河南光州人,今河南省潢川縣。)。漳州首任刺史。他是閩臺地區(qū)重要的民間信仰之一,被奉為開漳圣王。陳元光將軍自未弱冠之年即隨父率眾南下,直至殉職,始終堅守在閩戍地,長達四十二年;治閩有方,開科選才,任用賢士,招撫流亡,燒荒屯墾,興辦學校,勸民讀書。號稱“蠻荒”之地的閩南,經(jīng)濟文化得到了迅速發(fā)展。 陳元光成為促進中原文化與閩越文化融合的奠基者。陳元光去世后,被后世尊奉為“開漳圣王”。潮州詩萃》收錄其排律詩三首,后人編有《龍湖集》48首,《全唐詩》及外編錄其7首。

人物生平

平定嘯亂
總章二年(公元669年)泉潮間蠻獠反,唐高宗下詔命陳政為總嶺南行軍總管事。“民苦蠻獠之亂,僉乞鎮(zhèn)帥以靖邊方?!睔w德將軍陳政正是在此時臨危受命,以嶺南行軍總管的身份,率領3600名府兵、123員戰(zhàn)將,從河南固始縣出發(fā),南下入閩平亂。其子陳元光時年13歲,也加入南下的唐軍。陳政率領唐軍順著淮河進入大運河,沿運河南下進入浙江,再由仙霞嶺入閩,連克數(shù)座蠻獠盤踞的峒寨后,直抵位于今華安縣的九龍山地界。在此地,由于眾寡懸殊,唐軍一時無法突圍,加上來自中原的府兵水土不服,難以忍受“蠻獠之區(qū),瘴癘之地”的溫濕氣候,許多將士染病不起。陷入困境的唐軍無奈退守九龍山,上奏朝廷請求增派援兵。

總章三年(公元670年),陳政的兩位胞兄率領府兵及軍眷5000多人“盡室南來”,包括75歲高齡的母親魏太夫人。行軍途中,兩位兄長相繼病逝,魏太夫人毅然代替兒子,將援兵帶到九龍山,與陳政會合。唐軍軍威大振,一舉突出重圍。九龍山大捷后,唐軍一路征戰(zhàn),連克36個蠻獠山寨。今天的漳浦縣盤陀鎮(zhèn),還留存有一座娘仔廟。廟的主人娘慧仙,是曾與一眾山寇嘯聚山林的娘子寨寨主。陳政父子派部下李伯瑤潛入寨中,智取娘慧仙,將其招安。拔除最后一座山寨后,唐軍越過蒲葵關,落腳于云霄縣火田鎮(zhèn)火田村,在此安營扎寨,取得平亂的決定性勝利。

儀鳳二年(公元677年),陳政積勞成疾,卒于云霄,埋骨將軍山。21歲的陳元光子承父業(yè),執(zhí)掌帥印,繼續(xù)帶領陳家軍開發(fā)南蠻之地?!瓣愒庹J為,生產(chǎn)落后、民性兇悍、缺乏管理、失之教育,是這一帶經(jīng)常發(fā)生暴亂的根源?!遍L期從事開漳圣王文化研究的民俗專家方群達說,為保此地長治久安,陳元光在入閩的第14年,上書朝廷,奏請設置州郡。兩年后,武則天批準在泉州、潮州之間設置漳州,最早的郡治就位于云霄。陳元光被任命為漳州史上的首位刺史。

開漳治州
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陳元光呈請皇帝在泉州、朝州之間設郡縣,以利加強對漳州地區(qū)的封建統(tǒng)治。 在火田村火田溪中游,至今殘存著一段長約30米的水壩,當?shù)匕傩辗Q其為“軍坡”,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這是陳將軍率開漳將士屯墾時興建的水利工程,壩長120米,引水渠全長4000米。”湯毓賢說,“軍坡”的灌溉面積達千畝以上,是福建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歷經(jīng)滄海桑田,至今仍惠澤一方。

“軍坡”是陳元光重視生產(chǎn)的歷史見證。閩南戰(zhàn)事方息,陳元光心心念念的便是如何建設新漳州。那時的漳州,生產(chǎn)落后,野獸出沒,尚未開化,歷多年戰(zhàn)亂后更是百業(yè)凋零,民不聊生。

建立一個新州郡不易,建設一個新州郡更難。陳元光治漳的第一步是發(fā)展生產(chǎn)。火田村是陳元光在漳州建立的第一個村落,村名歷經(jīng)千年,未曾更改。當年,陳元光帶領將士,與流民一起在這里開墾土地,依戶分田,種植莊稼。士兵們“平居則狩獵,有役則戰(zhàn)守”。寓兵于農(nóng)的政策,大大推動了這塊“處女地”的開發(fā)。陳元光將中原先進的農(nóng)耕技術帶到閩南,讓當?shù)匕傩照莆樟髓F器牛耕,走出刀耕火種的落后狀態(tài)。

開漳將士中多能工巧匠,善紡織、燒陶、冶鐵,填補了閩地手工業(yè)的空白。陳元光實行“通商惠農(nóng)”政策,使漳州迅速成都為南方商業(yè)重鎮(zhèn)。同時,當?shù)氐慕煌ㄊ聵I(yè)也逐漸發(fā)展起來,九龍江、漳江等成為重要航道。漁業(yè)因此興盛,鯊魚皮是當時漳州的主要貢品。

在漳州市薌城區(qū),一座盛唐遺跡記錄著漳州教育的發(fā)端,它就是松洲書院。

“松洲書院是中國最早以書院命名的一所學校,也是福建省最早的書院之一,由陳元光之子創(chuàng)建?!睖官t說,陳元光堅持“其本在創(chuàng)州縣,其要則在閃庠序”。為此,他首開先河,在漳州創(chuàng)辦鄉(xiāng)校,推行科舉制度。漳州從此重學風氣盛行,開啟了文風鼎盛的時代。改善漢蠻關系,是陳元光主政漳州的又一功績。面對蠻獠的反抗,陳元光采取恩威并施的策略,對于愿意歸順的蠻族,進行安撫,編入戶籍,實行區(qū)劃自治,保其生活安定。他還鼓勵部下與蠻獠通婚,以促進民族融合。為此,他身體力行,迎娶當?shù)胤N氏為妻,打破了過去蠻人不與外人通婚的傳統(tǒng)。

經(jīng)過近40年的開發(fā)建設,漳州從不毛之地變身民風淳厚、百業(yè)興旺的樂土?!胺綌?shù)千里,無桴鼓之聲”,漢蠻和諧共處,少有戰(zhàn)事;“花卉三冬綠,嘉禾二度新”,一派繁榮景象。

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潮州一帶殘寇復起,陳元光率輕騎御敵,途中陷入包圍,因寡不敵眾,最后身負重傷,戰(zhàn)死沙場。漳州全城哀痛,軍民們最初把他葬于云霄大峙原,這座山也因百姓在山頭掛滿白色葛布,得名葛布山。

源祭圣王
陳元光死后,歷朝歷代感念其開漳之功,相繼對其進行褒封。自唐以來,歷代朝廷對陳元光的追封計達22次,僅兩宋就有15次之多。清乾隆年間,陳元光被追封為“開漳圣王”。至此,一代功臣,登上了神壇,受后人朝拜。

陳元光及87姓府兵的后裔在閩南地區(qū)落地生根,成為日后漳州、泉州、潮汕地區(qū)的主要人口成分。唐以后,開漳后裔不斷向臺灣、香港和東南亞地區(qū)遷徙,落籍當?shù)氐耐瑫r,也帶去了開漳圣王信仰文化。從此,開漳圣王成為兩岸共同信奉的神祇。

陳元光的事跡,未見于新舊唐書?!疤剖窡o人修列傳,漳江有廟祀將軍。”千百年來,兩岸百姓用自己的方式紀念著這位創(chuàng)業(yè)先人,為他而建的威惠廟香火長盛不衰。

人物評價

總評
唐初由陳政、陳元光父子率部入閩,并對漳潮地區(qū)進行大規(guī)模的開發(fā),是一次影響深遠的歷史事件。它不僅直接影響這個地區(qū),也間接地影響到后代對臺灣省的開發(fā)。應該指出,由于陳元光本人的組織才能和實際上的領導地位,他在這一開發(fā)過程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應給予一定的歷史地位。

歷朝封贈褒揚
唐先天元年(712年),敕贈“韜衛(wèi)鎮(zhèn)軍大將軍兼光祿大夫、中書左丞臨漳侯。謚忠毅文惠”;開元四年(716年),又敕贈“潁川侯”。

唐開元四年(716年),在陳元光殉職后第五年,州縣治遷至李澳川(今漳浦縣城)。唐玄宗皇帝追贈陳元光為“潁川侯”,并下詔書在州治敕建奉祀陳元光廟宇,且賜樂器、祭器,建“盛德世祀”牌坊以表之。

貞元二年(786年)州治北遷龍溪(今漳州市區(qū)),奉敕改葬陳元光于州治之北的松州堡高坡上(今薌城區(qū)浦南鎮(zhèn)),遂又立廟于石鼓山下(世稱松州廟)。

五代(947年),敕贈“保定將軍兼金紫光祿大夫,太傅尚書令”。

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敕贈“保定男”;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敕贈宗應伯;

煦寧八年(1075年)六月,敕贈“澤公”;

政和三年(1113年)十月,賜廟額“威惠”;

宣和四年(1122年)三月,敕贈“忠澤公”。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八月,加贈“顯佑”;

紹興二年(1132年),敕贈“輔國將軍”。

紹興七年(1137年)正月,加贈“英烈”;

紹興十二年(1142年)八月,贈“英烈忠澤顯佑康庇公”;

紹興十三年(1143年),敕贈“開漳州主圣王”,加謚“忠毅文惠王”;

紹興十六年(1146年)七月,敕贈“靈著王”;

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七月,加贈“順應”;

紹興三十年(1160年)加贈“昭烈”;

乾道四年(1168年)九月,敕贈“靈著順應昭烈廣濟王”;

寶慶二年(1226年)敕贈“宗毅公”。

明洪武二年(1369年),敕贈“昭烈侯”;

萬歷七年(1579年),敕贈“威惠開漳陳圣王”。

清乾隆四年(1739年),御賜宮燈一對,御書“唐高封祀典開漳圣王”。

陳元光的詩詞列表

  • 唐代:陳元光

    天尊地卑分君臣,乾男坤女生男孫。懷恩抱義成人倫,入有雙親出有君。

    行義顯親親以尊,隆恩敦君君以仁。君仁親尊恩義純,雙全忠孝參乾坤。

    春秋亂賊紛然起,仲尼一筆扶人紀。

  • 唐代:陳元光

    嶺海物產(chǎn)知君臣,黑鯉朝北葵向曛。嶺海物產(chǎn)知慈仁,寒獺祭魚烏哺親。

    吳起學曾斯學荀,欺君害民喪不奔。祿養(yǎng)生成忘義恩,不如雞犬司門晨。

  • 唐代:陳元光

    乾生男子坤生姝,國有君王家有夫。委質結縭托其軀,三綱五常與命俱。

    一朝兇變違常途,匡扶弗得將何如?英英烈烈他慮無,舍生取義終不渝。

    《柏舟》之詩王蠋語,千古芳名耀青史。

  • 唐代:陳元光

    陰陽妙教生真人,名山勝地隱其身。吹噓瀨氣完元神,升降雪外離煙塵。

    軒轅乘龍萬歲春,穆觀王母存昆崙。青牛出關避世紛,招呼鸞鶴引霞樽。

    秦王漢武心塵土,欲求真仙惡得睹。

  • 唐代:陳元光

    一戈探虎穴,萬里到龍湖。原上千花雨,湖邊百草埔。

    分曹驅鹿豕,犄角困獐狐。野女妍堆髻,山獠醉倒壺。

    氣清消霧冷,路險迫云衢?;わL霆肅,龍旂日月舒。

    芟除盡荊棘,雨交鑒湖娛。

  • 唐代:陳元光

    只騎登南服,五龍開洞門。未有登臨者,天留好使君。

    湖心涵萬象,湖口合千春。久玩天機動,昭回漢表文。

    迢遙天侶上,磊落野人群。促命茅君起,雄揮記五巡。

  • 唐代:陳元光

    地極綏安鎮(zhèn),天隨使節(jié)存。民風移丑陋,土俗轉醞醇。

    野服迎旌佩,獠草避陣云。宣威雄劍鼓,導化動琴樽。

    石裂磨刀處,溪留飲馬痕。龍湖魚鳥眼,認此第三巡。

  • 唐代:陳元光

    羲和?;疠?,霢霂深民福。年康收篚文,庭寔陳秋穫。

    土產(chǎn)若未腴,勤綏功則博。九五垂衣裳,千萬監(jiān)忠樸。

    銅虎謹深懸,木鐸今始作。誥敕常佩吟,酒色難湎惑。

    愿皇欽福多,錫民無災瘼。載答圣皇恩,轉輪赴河洛。

  • 唐代:陳元光

    上帝將垂譴,邊臣驚不寧。徬徨勞野馬,乾曝俯龍亭。

    精意馨穹昊,陽和正郁蒸。絪缊云作瑞,黮

  • 唐代:陳元光

    河北推儒雅,嵩高降岳神。明徑通桂掖,飛幰渡荊津。

    明快宜朝美,疏通亦我憐。怒同雷電厲,喜沛雨霖恩。

    喬木家聲舊,嚴軺帝命新。心交今管鮑,籌運訪張陳。

    是日登高節(jié),伊誰送酒頻。江州華胄使,攜榼再慇勤。

  • 唐代:陳元光

    南薰阜物華,南獠儼庭寔。野味散芳芬,海殽參茂密。

    胸篆飛瑞煙,蠙珠媚炎日。掩嫭籠白鷴,鹽章悶鸂鶒。

    歸化服維新,皇朝重玄質。筮辰貢龍顏,表子躬逢地吉。

  • 唐代:陳元光

    雪盡青山昏,師旋赤眉至?;侍毂O(jiān)有光,邊帥卻非義。

    六月張貔貅,萬弓發(fā)羊豕。海岳皆效靈,苗民悉循紀。

    卷舒如祥云,進止若時雨。薄暮天為陰,銜枚肅我旅。

    一火空巢窩,群兇相籍死。《采芑》歌言旋,記此非黷武。

  • 唐代:陳元光

    御扆褒忠勇,官符再佩箴。遐陬蒙一體,服馬赫遙臨。

    海嶺知天瑞,歡忻荷圣心。排衙香御胸,應郭撒妖祲。

    講武勤西狩,呼嵩拜北欽。天顏嚴咫尺,夙夜敢荒淫。

  • 唐代:陳元光

    參軍許天正,是用紀邦勛。

  • 唐代:陳元光

    乾坤成列神流通,純陽附陰生神龍。伸屈妙運參帝功,一鼓絪缊油云從。

    飛翔四海雨域中,萬匯焦枯仰化融??鄷r潛德來奮蹤,群生渴想心忡忡。

    雷鳴云起德斯普,變化循環(huán)自今古。

  • 唐代:陳元光

    乾坤義氣為虎神,咆哮尚闞誰相親。浮云滿谷隨相震,嘯地生風鼓氣新。

    日入山林膳百獸,時清效數(shù)宗麒麟。忍饑渡河知仁人,威彰揮爪雄武臣。

    戴王秉義無忘噬,作政行苛何誅夷。

  • 唐代:陳元光

    乾坤正氣鐘圣物,聰明天縱臨生民。四靈百端皆符身,九夷八蠻咸來賓。

    制作百為開彝倫,明禋千載秋又春。物睹之圣為何人,羲農(nóng)堯舜禹湯文。

    萬古帝王咸準則,祗令萬物睹者德。

  • 唐代:陳元光

    玉鈐森萬騎,金鼓肅群雄。掃穴三苗竄,旋車百粵空。

    風生云無帳,雪壓碧油幢?;鹆蚁F北,呈祥應歲東。

    朝端張孝友,炮鱉待元戎。

  • 唐代:陳元光

    至人平念慮,好惡歸其衷。試劍三苗罪,同車蓋世雄。

    斷蛟驅猛虎,附鳳翊飛龍。際會風云上,清平嶺海中。

    窮民加?;?,勛士祿功庸。姝子干旌紕,妖淫桎梏兇。

    熱籌消{氵災}氣,精蓋啟宸聰。卓爾三才立,巋哉一道同。

  • 唐代:陳元光

    不敢希釀泉,忻然睹香雪。圭璧充庭輝,山林變瑤闕。

    農(nóng)郊卜歲豐,帥閫和民悅。觸檐鳴瑀珩,拂衙凜鐵鉞。

    藻臺凈冰鑒,茶壺團素月。圣恩宏海陬,邊臣效芹說。

陳元光詩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