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大全

許景先

[唐代] 許景先

許景先,少舉進士,授夏陽尉。神龍初,(公元七o五年)景先獻大像閣賦,詞甚美麗。擢拜左拾遺,遷給事中,后遷中書舍人。開元初,(公元七一三年)與齊汗、王丘、韓休張九齡掌知制誥,以文翰見稱。張說嘗曰:“許舍人之文,雖無峻峰激流嶄絕之勢,然屬詞豐美,得中和之氣,亦一時之秀也”。后出為虢州刺史。又入拜吏部侍郎,卒。

鄭損

[唐代] 鄭損

鄭損,唐詩人。 唐鄭州滎陽人,生卒年不詳。字慶遠,郡望滎陽(今屬河南),鄭處沖子。初任推官。僖宗光啟時,累官中書舍人。二年(886),沙陀軍入長安,損隨僖宗避難興元。尋知禮部貢舉,后官至禮部尚書。事跡散見《唐摭言》卷八、《太平廣記》卷一八三、《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五上》?!度圃姟反嬖?首。

丁黼

[唐代] 丁黼

丁黼,南宋石埭(安徽省石臺縣)人。淳熙十四(1187)進士,初授崇德縣尉,轉升州錄事參軍,后任余杭知縣,遷太仆寺簿。端平初年,任四川制置副使兼成都知府。三年(1236)元軍逼近成都,時城內兵不足七百人,丁黼多次上疏告急,又遣子赴京求援,然援軍未至,丁二次出城應戰(zhàn),說:“我職責就是鎮(zhèn)守疆土?!苯K因寡不敵眾,被元軍包圍,中箭身亡。朝廷嘉其忠心,賜光祿大夫、顯謨閣學士。后又加封銀青光祿大夫,賜謚號“恭慰”,并束力令在石埭建立“褒忠祠”。

晁采

[唐代] 晁采

晁采,小字試鶯,大歷時人。少與鄰生文茂約為伉儷。茂時寄詩通情,采以蓮子達意,墜一盆中。逾旬,開花結締。茂以報采。母得其情,嘆曰:才子佳人,自應有此。遂以采歸冒。

韋渠牟

[唐代] 韋渠牟

韋渠牟(749--801),唐詩人。京兆杜陵(今陜西西安)人。少慧悟,師李白習古樂府。及長,為道士,自號遺名子,又為僧,法名塵外。貞元二年,為韓滉使府從事。八年,入為四門博士。歷秘書郎、右補闕、左諫議大夫、太府卿,官終太常卿。與皎然、顏真卿友善。權德輿稱其詩“儷詞比事,纖密清巧”(《右諫議大夫韋君集序》)。著有《韋渠牟詩集》、《貞元新集開元后禮》,均佚?!度圃姟反嫫湓姸皇住⒙摼湟皇?,《全唐文》存其文一篇。生平事跡見《全唐文》卷五0六權德輿《唐故太常卿韋公墓志銘》、卷四九0權德輿《右諫議大夫韋君集序》,《舊唐書》卷一三五,《新唐書》卷一六七。

劉孝孫

[唐代] 劉孝孫

劉孝孫(?-632)荊州(今湖北江陵)人。貞觀六年,遷太子洗馬,未拜卒,卒于唐太宗貞觀六年。弱冠知名,與虞世南、蔡君和、孔德紹、庚抱、廋自直、劉斌等登臨山水,結為文會。大業(yè)末,為王世充弟杞王辯行臺郎中。辯降,眾引去,獨孝孫攀援號慟送于郊。唐武德初,歷虞州錄事參軍,補文學館學士。貞觀六年,遷著作佐郎,吳王友。歷諮議參軍,遷太子洗馬,未拜,卒。孝孫著有文集三十卷,《兩唐書志》傳于世。

周祚

[唐代] 周祚

唐末進士。詩一首。

皇甫澈

[唐代] 皇甫澈

唐滄州人?;矢φ印@酃賯}部員外郎。德宗貞元十四年,為蜀州刺史,賦《四相詩》。

霍總

[唐代] 霍總

德宗興元元年,從事東都幕府,與穆員、武元衡友善。時大旱,蝗蟲為災,總賦《蝗旱詩》,穆員稱賞之,為作序。累官池州刺史。其詩為時所重,令狐楚《御覽詩》選入。

李縝

[唐代] 李縝

德宗貞元間人。貞元七年(791)和路應游仙巖詩,并寄包佶、李紓等人。

吳商浩

[唐代] 吳商浩

吳商浩,明州(今浙江寧波)人。進士,屢試而不第。唐時在世,世次不詳?!度圃姟反嬖?首。事跡據其詩推知。

韋承慶

[唐代] 韋承慶

韋承慶(639—705)字延休,唐代河內郡陽武縣(今河南原陽)人。性謹畏,事繼母篤孝。第進士。累遷鳳閣舍人,在朝屢進讜言。轉天官侍郎,凡三掌選,銓授平允。長安中,(公元703年左右)拜鳳閣侍郎,同平章事。張易之誅,承慶以素附離,流嶺表。歲余,以秘書員外少監(jiān)召,兼修國史,封扶陽縣子。遷黃門郎,未拜卒,謚曰溫。承慶著有文集六十卷,《兩唐書志》傳于世。

鄭遨

[唐代] 鄭遨

鄭遨(866-939),字云叟,唐代詩人,滑州白馬(河南滑縣)人。傳他“少好學,敏于文辭”,是“嫉世遠去”之人,有“高士”、“逍遙先生”之稱。

鮑防

[唐代] 鮑防

鮑防(722年--790年),字子慎,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唐朝官員、詩人。天寶十二年(753年)考中進士科,歷任節(jié)度使府僚屬。大歷五年(770年)召入朝廷任職方員外郎。后召入朝廷任御史大夫,歷任福建、江西觀察使,又召入朝廷授任左散騎常侍。跟隨唐德宗李適到奉天,升任禮部侍郎,封東??すX懺辏?85年),鮑防主持策試賢良方正科。后不得志去世,享年六十九歲,追贈太子少保,謚號宣。

上官昭容

[唐代] 上官昭容

上官婉兒,復姓上官,小字婉兒,又稱上官昭容,陜州陜人,祖籍隴西上邽,唐代女官、詩人、皇妃。因祖父上官儀獲罪被殺后隨母鄭氏配入內庭為婢。十四歲時因聰慧善文為武則天重用,掌管宮中制誥多年,有“巾幗宰相”之名。唐中宗時,封為昭容,權勢更盛,在政壇、文壇有著顯要地位,從此以皇妃的身份掌管內廷與外朝的政令文告。曾建議擴大書館,增設學士,在此期間主持風雅,代朝廷品評天下詩文,一時詞臣多集其門,《全唐詩》收其遺詩三十二首。710年,臨淄王李隆基起兵發(fā)動唐隆政變,與韋后同時被殺。

鮑君徽

[唐代] 鮑君徽

字號、里居、生平均不詳,唐代中后期女詩人。善詩,早寡,無兄弟,奉母以生,與尚宮五宋(宋若昭五姐妹)齊名。德宗嘗召入宮,與侍臣賡和,賞賚甚厚。入宮不久,既以奉養(yǎng)老母為由,上疏乞歸?!度圃姟反嬖娝氖?,她的詩大都從容雅靜,而不故為炫耀。其中一首為應制詩也無非是“文物盛中朝,圣祚山歌固”那一套,缺乏生氣。樂府《關山月》作邊塞之聲,有須眉氣?!断Щㄒ鳌泛汀稏|亭茶宴》書宮人生活寫照,值得一讀。

沈傳師

[唐代] 沈傳師

沈傳師(769-827),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唐書法家。字子言。唐德宗貞元(785~805)末舉進士,歷太子校書郎、翰林學士、中書舍人、湖南觀察使。寶歷元年(825)入拜尚書右丞、吏部侍郎。工正、行、草,皆有楷法。朱長文《續(xù)書斷》把它和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權等并列為妙品。

李翱

[唐代] 李翱

唐趙郡人,或作成紀人,字習之。涼武昭王之后。登進士第。始授校書郎,累轉國子博士、史館修撰。性剛急,議論無所避,常謂史官記事不實。執(zhí)政雖重其學,而惡其激訐,故久不遷。后授考功員外郎,拜中書舍人。歷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卒謚文。始從韓愈為文章,辭致渾厚,見推當時,有《李文公集》。

于良史

[唐代] 于良史

于良史 ,唐代詩人,肅宗至德年間曾任侍御史,德宗貞元年間,徐州節(jié)度使張建封辟為從事。其五言詩詞語清麗超逸,講究對仗,十分工整。

姚崇

[唐代] 姚崇

姚崇(651年-721年),本名元崇,字元之,陜州硤石(今河南陜縣)人,唐代著名政治家,嶲州都督姚懿之子。姚崇文武雙全,歷仕則天、中宗、睿宗三朝,兩次拜為宰相,并兼任兵部尚書。他曾參與神龍政變,后因不肯依附太平公主,被貶為刺史。唐玄宗親政后,姚崇被任命兵部尚書、同平章事,進拜中書令,封梁國公。他提出十事要說,實行新政,輔佐唐玄宗開創(chuàng)開元盛世,被稱為救時宰相。姚崇執(zhí)政三年,與房玄齡、杜如晦、宋璟并稱唐朝四大賢相。721年(開元九年),姚崇去世,追贈揚州大都督,賜謚文獻。

王元

[唐代] 王元

生卒年不詳。字文元,桂州(今廣西桂林)人。隱居不仕,與翁宏、廖融、李韶等友善。后入宋。《直齋書錄解題》卷二二著錄《擬皎然十九字》一卷,其中稱此書為“正字王元撰”,蓋為二人。王元工詩,所作《登祝融峰》、《贈廖融》二詩,俱為人所稱。后終于長沙。事跡見《十國春秋》卷七五、《詩話總龜》前集卷一〇?!度圃姟反嬖?首、斷句1聯?!度圃娡饩帯费a句2聯,其中一聯又作廖凝詩。

楊修

[唐代] 楊修

唐同州馮翊人。楊發(fā)子。宣宗大中元年進士。官終殿中侍御史。有俊才,尤能為歌詩。發(fā)兄弟四人,乘與諸群從皆以文學登高第,時號“修行楊家”。

李昭象

[唐代] 李昭象

李昭象,約生于唐宣宗大中十一年,池州人,卒年不詳。懿宗末,以文謁相國路嚴,問其年,僅十七。時嚴亦年少,頗器重之,薦于朝。將召試,會嚴貶,遂還秋浦。移居九華,與張喬、顧云輩為方外友。昭象能詩,今存八首。

莊南杰

[唐代] 莊南杰

莊南杰,[唐](約公元八二七年前后在世)字、里、生卒年均不詳,約唐文宗太和初年前后在世。工樂府雜歌,詩體似長吉。舉進士及第。事跡略見《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九、《唐才子傳》卷五。工樂府雜歌。辛文房謂其“詩體似長吉(李賀),氣雖壯遒,語過鐫鑿”。“不出自然,亦一好奇尚僻之士耳”?!度圃姟反嬖?首。另李嘉言《全唐詩辨證》謂《全唐詩》卷七八五無名氏詩自《春二首》以下至《傷哉行》,17首詩俱當屬莊南杰,去其重出1首,為16首。然此說無確證?!度圃娡饩帯芳啊度圃娎m(xù)拾》補詩1首、斷句1。

李觀

[唐代] 李觀

李觀(公元766--794年)字元賓,先為隴西人,后家江東。生于唐代宗大歷元年,卒于德宗貞元十年,年二十九歲。(新唐書本傳不載卒于何年。此據韓愈撰墓志及直齋書錄解題)年二十四,舉進士后三年,為貞元八年(公元792年)與韓愈同登第。明年,試博學宏辭,觀中其科,而愈不在選。官太子校書郎。又一年,病卒。唐末陸希聲輯其文為《李觀文集》(后人或題《李元賓文集》)三卷,宋初趙昂另輯《后集》二卷,今皆存。觀為文不襲沿前人,獨辟蹊徑,時謂與韓愈相上下。及觀早夭,而愈后文益功。韓愈稱其“才高于當世,而行出于古人”(《李元賓墓銘》)。

袁暉

[唐代] 袁暉

京兆人。睿宗景云二年,中文以經國科。玄宗先天二年,吏部尚書魏知古薦為左補闕。開元初,任邢州司戶參軍,馬懷素奏請召入校正群書。累遷禮部員外郎,官至中書舍人。工詩,多寫閨情。

崔涯

[唐代] 崔涯

吳楚間人,與張祜齊名。字若濟,號筆山,明代甘棠人。嘉靖八年(1529)登進士,擢任監(jiān)察御史。為官清正廉明,遇事敢言,糾劾不避權貴。世宗夸稱為“真御史”。任上嚴懲貪官。齊辦各類獄案,深得民心。去職后,建書院,講學術,尊祟程朱理學,著有《筆山文集》10卷行世。其詩風清麗雅秀,語言超逸。詩八首,其中《別妻》、《詠春風》、《雜嘲二首》(其一)等皆是佳作,又尤以《別妻》為最善。

李忱

[唐代] 李忱

唐宣宗李忱(810年冬月十二-859年),漢族,唐朝第十八位皇帝(847年—859年在位,未算武周政權),初名李怡,初封光王。武宗死后,以皇太叔為宦官馬元贄等所立。在位13年。綜觀宣宗50年的人生,他曾經為祖宗基業(yè)做過不懈的努力,這無疑延緩了唐帝國走向衰敗的大勢,但是他又無法徹底扭轉這一趨勢。宣宗性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jié)儉,惠愛民物,故大中之政,訖于唐亡,人思詠之,謂之小太宗。

歐陽袞

[唐代] 歐陽袞

歐陽袞約公元八三八年前后在世)字希甫,福州閩縣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唐文宗開成中前后在世。曾赴京都長安應舉,數次皆不中 。后與詩人項斯以詩相知,漸與項斯齊名詩壇。于唐寶歷元年(825年)進士及第,官至監(jiān)察御史。有二子琳、玭,皆登進士第,復中宏詞科,以詩賦傳家?!度圃姟肥掌洹队辍?、《田家》、《神光寺》、《和項斯游頭陀寺上方》等詩。

包融

[唐代] 包融

唐詩人,開元初,與賀知章、張旭、張若虛皆有名,號吳中四士。張九齡引為懷州司馬,遷集賢直學士、大理司直。子何、佶,世稱二包,各有集。融詩今存八首。

孔紹安

[唐代] 孔紹安

孔紹安(約577-622),字不詳,越州山陰人,孔奐長子,孔子三十三代孫。生于陳宣帝太建九年,約卒于唐高祖武德中年,約四十六歲。少于兄紹新俱以文詞知名。年十三,陳亡入隋,徙居京兆鄂縣,閉門讀書,誦古文集數十萬言。外兄虞世南異之。與詞人孫萬壽為忘年之好,時人稱為“孫、孔”。大業(yè)末,為監(jiān)察御史。李淵討賊河東,紹安為監(jiān)軍。李淵受禪,紹安自洛陽間行來奔,拜內史舍人,賜赍甚厚。嘗因侍宴應詔詠石榴詩云:“只為時來晚,開花不及春”。為人稱誦。尋詔撰梁史,未就而卒。紹安著有文集五十卷,(舊唐書志作三卷,本傳作五卷。此從新唐書志)傳于世。

薛曜

[唐代] 薛曜

薛曜,字異華,祖籍蒲州汾陰(今山西萬榮)人,世代為儒雅之家,以文學知名。官正諫大夫(諫議大夫)。有集二十卷,今存詩五首(《全唐詩》收錄五首,但實際可查現存共八首)。

賀朝

[唐代] 賀朝

賀朝[唐](約公元711年前后在世)(舊唐書誤作賀朝萬。此依《國秀集》及《搜玉集》),字不詳,越州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唐睿宗景云中前后在世。工詩。神龍中(公元708年左右)與賀知章、萬齊融、張若虛、邢巨、包融俱以吳、越之士,文詞俊秀,名揚上京。官止山陰尉。今存詩八首。

江為

[唐代] 江為

生卒年均不詳,約公元950年前后(漢隱帝乾祐末)在世,字以善,五代時建州人,其先宋州考城人,文蔚之子,避亂家建陽。

翁綬

[唐代] 翁綬

翁綬,[唐](約公元八七七年前后在世)字里、生卒年均不詳,約唐僖宗乾符中前后在世。工詩,多作近體。咸通六年,(公元八六五年)舉進士第。名不甚顯,不知所終。全唐詩錄有他的詩八首,辛文房評曰“工詩,多近體,變古樂府,音韻雖響,風骨憔悴,真晚唐之移習也”(《唐才子傳》)

盧士衡

[唐代] 盧士衡

盧士衡(?~?),字號不詳,疑為江南人。五代后唐天成二年(927)丁亥科黃仁穎榜進士第三人(即探花)。盧士衡曾游天臺、鐘陵。在《全唐詩》中有盧士衡詩七首。其中有《寄天臺道友》:“曾隔曉窗聞法鼓,幾同寒榻聽疏鐘。別來知子長餐柏,吟處將誰對倚松?!绷碛小鹅`溪老松歌》、《游靈溪觀》、《花落》、《鐘陵鐵柱》、《僧房聽雨》、《題牡丹》。寄情花草山水之間。據記載有“集一卷,今不傳”。另有盧士衡詩二首補遺。分別為《松》和《再游紫陽洞重題小松》。?著有《盧士衡集》一卷。

處默

[唐代] 處默

處默,唐末詩僧,生于唐文宗時期前后,公元874年前后去世,婺州金華(今浙江金華)人。幼出家于蘭溪某寺,與安國寺僧貫休為鄰,常作詩酬答。曾游歷杭州、潤州等處,與若虛同居廬山,又入九華山居住。后入長安,住慈恩寺。與羅隱、鄭谷等為詩友。約卒于唐末梁初,裴說有詩哭之?!冻缥目偰俊贰端问贰に囄闹尽分浧湓娂痪?,今不存。《全唐詩》卷八四九存詩八首。事跡見《唐才子傳校箋》卷三,參曇域《禪月集序》。

李亨

[唐代] 李亨

唐肅宗李亨(711年—762年),初名李嗣升、李玙,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唐朝第七位皇帝(不算武則天和殤帝李重茂),唐朝第一個在京師以外登基再進入長安的皇帝,756年—762年在位。初封忠王。公元738年被立為太子,改名李亨。公元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靈武即位,史稱肅宗。先后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6月、10月收復長安、洛陽兩京。在位7年,762年在宮廷政變中驚憂而死,終年51歲。唐肅宗死后,宦官李輔國、程元振殺張皇后等,擁太子李豫即位,是為唐代宗,將肅宗葬于建陵(今陜西省禮泉縣)。

李約

[唐代] 李約

[唐]宗室,字在博,一作存博。鄭王元懿玄孫,勉子,官兵部員外郎。有畫癖,聞一士人家有張璪所繪松石幛子,乃詣購其家,弱妻已練為衣裹。唯得兩幅,雙柏一石,嗟惋久之,作繪練記。以至行雅操知名當時。特精楷隸,并善畫梅。又蕭字為梁侍中蕭子云壁書,李約得之,崔備為之記,約自為贊,又以名其齋。《唐書宗室世系表》、《歷代名畫記》、《宣和畫譜》、《圖繪寶鑒補遺》、《蕭齋記》

姚系

[唐代] 姚系

唐代河中人。詩人。姚系為大唐賢相梁國文貞公姚崇的曾孫。其家族陜郡姚氏已成為當時很有名望的郡族,地位極高,名重于時。姚系于貞元元年(785)登進士第。姚系一生與同時期的詩人韋應物交情頗深。他們一直相互交往,又經常結伴同游天下。姚系生性豪爽風流,尤喜飲酒題詩,常常聚集文雅好友一起討論文學詩賦。姚系留傳詩僅十首。

楊汝士

[唐代] 楊汝士

楊汝士,唐代人,(約公元821年前后在世)字慕巢,虢州弘農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唐穆宗長慶初前后在世。元和四年,(公元八o九年)登進士第。牛僧孺、李宗閔待之善,引為中書舍人。開成元年,(公元八三六年)由兵部侍郎出鎮(zhèn)東川。入為吏部侍郎。終刑部尚書。汝士善詩。裴度居守東都,夜宴,半酣,與諸客聯句。時元稹、白居易均在座,有得色。依次至汝士,汝士句云:“昔日蘭亭無艷質,此時金谷有高人”。居易知不能復加,遽裂之,曰:“笙歌鼎沸,勿作冷淡生活”!稹顧居易曰:“樂天所謂能全其名者”!楊汝士曾“壓倒元白”

王睿

[唐代] 王睿

唐人,自號炙轂子。憲宗元和后詩人。有詩集及《炙轂子雜錄注解》、《詩格》等。

竇叔向

[唐代] 竇叔向

竇叔向 [唐](約公元七六九年前后在世)字遺直,京兆金城人。(舊唐書作扶風平陵人。此從新唐書) 學識:文學家。 家庭出身:官宦之家,同昌司馬竇亶之子。生卒年均不詳,約唐代宗大歷四年前后在世。以工詩稱。大歷初,登進士第。少與常袞同燈火,及袞為相,引擢左拾遺,內供奉。及坐貶,亦出為溧水令。卒,贈工部尚書。五子群、常、牟、庠、鞏,皆工詞章,有《聯珠集》行于時。叔向工五言,名冠時輩。集七卷,今存詩九首。《新唐書藝文志》傳于世。代表作品:《貞懿皇后挽歌》、《夏夜宿表兄話舊》等。

張潮

[唐代] 張潮

張潮(一作張朝),唐代詩人。曲阿(今江蘇丹陽縣)人,主要活動于唐肅宗李亨、 代宗李豫時代。他的詩在《全唐詩》中僅存五首(其中《長干行》一首,亦作李白或李益詩)。張潮的詩,除了一首《采蓮詞》是寫采蓮女的生活,其余都是抒寫商婦的思想感情。從這些詩的內容和形式來看,都不難發(fā)現深受南方民歌的影響。不僅《采蓮詞》、《江南行》,明顯地受民歌影響,其余三首也全采用白描手法和歌行體。主要寫商人婦的思想感情,說明他對當時的城市生活比較熟悉?!短圃娂o事》和《全唐詩》說張潮是大歷(唐代宗年號,766—779年)中處士?!堵勔欢嗳ぬ圃姶笙怠穼⑺帕性趶堁睬?,常建后。

費冠卿

[唐代] 費冠卿

費冠卿(約公元八一三年前后在世)唐代著名的隱士,字子軍,別號征君,青陽縣人。唐元和二年(807)及第進士,居長安待授官職。悉母病危,不及告假,即星夜馳歸。至家,母已安葬,悲慟欲絕,遂于母墓旁結廬守孝三年。嗣后,隱居九華山劉沖,長慶二年(822),唐穆宗征召費冠卿入京任右拾遺, 婉辭不就,終生絕跡仕途,逝后葬于雞母山拾寶巖。

盧藏用

[唐代] 盧藏用

盧藏用(約664 - 約713),字子潛,唐代詩人,幽州范陽(今河北涿州市)人。少以文辭才學著稱,舉進士,不得調,與兄征明偕隱終南山。長安(701-704年)中召授左拾遺,神龍中,為禮部侍郎,兼昭文館學士。以托附太平公主,流放嶺南。與陳子昂友善,曾編輯《陳伯玉文集》贊子昂“卓立千古,橫制頹波,天下翕然,質文一變”。是陳子昂詩文變革的積極支持者。能屬文,工草隸、大小篆、八分。書則幼尚孫(過庭)草,晚師逸少(王羲之),八分有規(guī)矩之法。有文集三十卷,《全唐詩》錄存其詩八首?!短茣緜鳌鴶唷?

徐堅

[唐代] 徐堅

徐堅(660年-729年),字元固,浙江長興人。以文行于世,唐玄宗朝重臣。少舉進士,累授太學。初官為參軍,多次升遷,深得玄宗信任,奉敕修撰《則天實錄》、《初學記》等書籍。歷官至太子左庶子、秘書監(jiān)、左散騎常侍、崇文館學士、集賢院學士。與劉知幾等同修《三教珠英》、《則天實錄》。卒,贈太子少保,謚曰文。著有《大隱傳》、輯有《初學記》傳于世。堅與父齊聃俱以詞學著聞。堅長姑徐惠為太宗充容,次姑為高宗婕妤,并有文藻。議者以為“方之漢世班氏”。

孟簡

[唐代] 孟簡

孟簡(?-823)字幾道,唐朝大臣,德州平昌(今山東德平)人。孟詵之孫,著名水利專家。祖籍汝州梁縣,后寓居吳中,為吳中人所稱美(李觀《貽先輩孟簡書》)。舉進士宏辭連中。元和中,官至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尤工詩,善行書,元和十一年(816)書梁庚層吾撰唐經禹廟詩,見《唐書本傳·金石錄》。畫像取自1928年修《江蘇毘陵孟氏宗譜》

蔣貽恭

[唐代] 蔣貽恭

蔣貽恭,五代后蜀詩人。一作詒恭,又作詔恭,江淮間人。唐末入蜀,因慷慨敢言,無媚世態(tài),數遭流遣。后值蜀高祖孟知祥搜訪遺材,起為大井縣令。貽恭能詩,詼諧俚俗,多寓譏諷。高祖末年,臣僚多尚權勢,侈敖無節(jié),貽恭作詩諷之,高祖贊為“敢言之士也?!薄对伆踩试讚v蒜、《詠蝦蟆》、《詠王給事》等,譏刺縉紳及輕薄之徒,為彼所惡,痛遭捶楚?!度圃姟肥珍浧湓娛住?

王灣

[唐代] 王灣

王灣作為開元初年的北方詩人,往來于吳楚間,被江南清麗山水所傾倒,并受到當時吳中詩人清秀詩風的影響,寫下了一些歌詠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為著名的一篇。尤其其中“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兩句,得到當時的宰相張說的極度贊賞,并親自書寫懸掛于宰相政事堂上,讓文人學士作為學習的典范。由此,這兩句詩中表現的那種壯闊高朗的境象便對盛唐詩壇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直到唐末詩人鄭谷還說“何如海日生殘夜,一句能令萬古傳”,表達出極度欽羨之情。

王鐸

[唐代] 王鐸

王鐸(?-884年),字昭范,太原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唐朝宰相,司徒王播之侄。

張旭

[唐代] 張旭

張旭(675年—約750年),字伯高,一字季明,漢族,唐朝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曾官常熟縣尉,金吾長史。善草書,性好酒,世稱張顛,也是“飲中八仙”之一。其草書當時與李白詩歌、裴旻劍舞并稱“三絕”,詩亦別具一格,以七絕見長。與李白、賀知章等人共列飲中八仙之一。唐文宗曾下詔,以李白詩歌、裴旻劍舞、張旭草書為“三絕”。又工詩,與賀知章、張若虛、包融號稱“吳中四士”。傳世書跡有《肚痛帖》、《古詩四帖》等。

熊皎

[唐代] 熊皎

熊皎(一作皦),唐代詩人。后唐清泰二年(935)登進士第。后晉天福時,為延州刺史劉景巖從事,景巖徙邠州,皦入拜補闕。

常袞

[唐代] 常袞

常袞登第后由太子正字授補闕起居郎,永泰元年(765年)授中書舍人。大歷十二年(777年)拜相,楊綰病故后,獨攬朝政。以文辭出眾而又登科第為用人標準,堵塞買官之路。對朝中眾官俸祿亦視其好惡而酌定。封河內郡公。德宗即位后,被貶為河南少尹,又貶為潮州刺史。不久為福建觀察使。常袞注重教育,增設鄉(xiāng)校,親自講授,閩地文風為之一振。建中四年(785年)死于任上。享年五十五歲,追贈為尚書左仆射。

牛希濟

[唐代] 牛希濟

五代詞人。生卒年不詳。隴西(今甘肅)人。詞人牛嶠之侄。早年即有文名,遇喪亂,流寓于蜀,依嶠而居。后為前蜀主王建所賞識,任起居郎。前蜀后主王衍時,累官翰林學士、御史中丞。后唐莊宗同光三年(925),隨前蜀主降于后唐,明宗時拜雍州節(jié)度副使。

鄭錫

[唐代] 鄭錫

[唐]鄭錫,登寶應進士第。寶歷間,為禮部員外。詩風樸實,擅長五律,《全唐詩》存詩十首。有傳世名句“河清海晏,時和歲豐” ,此句出自其《日中有王子賦》。

柳中庸

[唐代] 柳中庸

柳中庸 (?—約775)名淡,中庸是其字,唐代邊塞詩人。河東(今山西永濟)人,為柳宗元族人。大歷年間進士,曾官鴻府戶曹,未就。蕭穎士以女妻之。與弟中行并有文名。與盧綸、李端為詩友。所選《征人怨》是其流傳最廣的一首。《全唐詩》存詩僅13首。其詩以寫邊塞征怨為主,然意氣消沉,無復盛唐氣象。

萬楚

[唐代] 萬楚

萬楚,唐詩人。開元年間登進士及第。沉跡下僚,后退居潁水之濱。與李頎友善。清沈德潛謂其《驄馬》詩“幾可追步老杜”(《唐詩別裁集》)。《國秀集》選其詩三首,《全唐詩》存其詩八首,《全唐文》存其文一篇。生平事跡見《李頎集》卷上、《唐詩紀事》卷二0。

吳仁璧

[唐代] 吳仁璧

約公元九o五年前后在世]字廷寶,吳人。(全唐詩注云:或云關右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唐哀帝天佑中前后在世。工詩。大順二年,(公元八九一年)登進士第。錢鉸據浙江,累辟不肯就。鉸恕,沉之于江。仁璧著有詩集一卷,《新唐書藝文志》傳于世。

朱渙

[唐代] 朱渙

朱渙,男,字濟仲,永福人。曾得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進士。其作品有《齊天樂》、《百歲令》等。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