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諸)
⒈ 眾,許多:諸位。諸君。諸侯。
⒉ “之于”或“之乎”的合音:投諸渤海之尾。
⒊ 猶“之”:“能事諸乎?”。
⒋ 猶“于”:“宋人事資章甫適諸越”。
⒌ 語助,無實(shí)在意義:“日居月諸,照臨下土”。
⒍ 姓。
all、various
形聲:從讠、者聲
various, all, these; surname
◎ 諸
諸
〈動(dòng)〉
(1) (形聲。從言,者聲。本義:辯,問辯) 同本義 [argue;dispute;debate]
諸,辯也?!墩f文》。按,者亦意辯詞也。
諸諸便便,辯也?!稜栄拧?/p>
窮研細(xì)諸問,豈得信虛辭!——《敦煌變文集·燕子賦》
(2) 又如:諸問(問辯)
◎ 諸
諸
〈形〉
(1) 眾;各 [all;various]
諸郡縣苦秦吏。——《史記·陳涉世家》
西和諸戎?!度龂尽ぶT葛亮傳》
諸道橋梁?!顿Y治通鑒·唐紀(jì)》
(2) 又
諸將皆失色。
諸越則桃李冬實(shí)。(諸越,即“百越”,指兩廣地區(qū)。)——宋· 沈括《夢溪筆談》
諸峰之頂,亦低于山頂之地面。——宋· 沈括《夢溪筆談·活板》
仆必能從諸君子之后。(諸君子,指譚嗣同等)——清· 梁啟超《譚嗣同傳》
率諸少年。——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zhàn)事類》
(3) 又如:諸余(諸般;種種);編輯部諸先生;諸惡(各種惡行);諸種(各種;各個(gè)種族);諸眾(眾多);諸相(佛教指一切事物外觀的形態(tài))
◎ 諸
諸
〈代〉
(1) 代人,代事,代物,相當(dāng)于“之” [he;her;they;it]
告諸往而知來者。——《論語·學(xué)而》
與諸乎?——《左傳·僖公十三年》
諸人不知,瞞不得你?!段鲙洝?/p>
(2) 又如:諸處(別處);諸人(別人);諸方(別的地方)
(3) 作定語,相當(dāng)于“其”
無效齊慶封弒其君而弱其孤,以盟諸大夫!——《史記·楚世家》
◎ 諸
諸
〈助〉
表示語氣,相當(dāng)于“啊”
日居月諸,照臨下土?!对姟ぺL(fēng)·日月》
◎ 諸
諸
〈名〉
(1) 干果 [dried fruit]
桃諸,藏桃也。諸,儲(chǔ)也。藏以為儲(chǔ),待給冬月用之也。——《釋名》
(2) 古地名 [Zhu town]。春秋時(shí)魯邑,在今山東省諸城縣西南
城諸及 防。——《春秋》
(3) 姓。如:諸葛(復(fù)姓)
◎ 諸
諸
<代詞兼介詞>
(1) “之于”的合音
君子求諸己。——《論語·衛(wèi)靈公》
投諸渤海之尾?!读凶印珕枴?/p>
穆公訪諸 蹇叔?!蹲髠鳌べ夜辍?/p>
謀諸漆工,作斷紋焉。(諸:之于。)——明· 劉基《郁離子·千里馬篇》
(2) 又
謀諸篆工。
(3) 又
匣而埋諸土。
(4) 又
獻(xiàn)諸朝。
獻(xiàn)諸撫軍?!读凝S志異·促織》
歸而形諸夢?!濉?袁枚《黃生借書說》
(5) “之乎”的合音
雖有粟,吾得而食諸?——《論語》
王嘗語 莊子以好樂,有諸?——《孟子·梁惠王上》
子聞諸?——《左傳》
◎ 諸
諸
〈介〉
相當(dāng)于“于”
宋人資章甫適諸 越?!肚f子·逍遙游》